9月10日,記者來到銀川市西夏小區(qū)(原西北軸承廠家屬院)周仕福老人的家中,采訪這位最早來到寧夏參與西軸選址和建設的人。今年已89歲的他,身形清瘦,精神矍鑠,待人親切隨和;貞浧鹉莻年代,他從柜子里拿出了一張當時在北京天安門和朋友留影的珍貴照片。“這張黑白照片里,許多人都已經(jīng)離開了我們。作為參與者,大家把最美的青春都獻給了三線建設,我們無怨無悔。”周仕福說。
周仕福回憶當年和朋友在天安門留影的珍貴照片。
聽黨指揮
毫不猶豫奔赴三線建設
周仕福出生在重慶,曾是一名軍人,轉(zhuǎn)業(yè)后在遼寧瓦房店軸承廠(以下簡稱瓦軸)福利科工作。
1965年9月,第一機械工業(yè)部決定在寧夏由瓦軸廠包遷、包建、包投產(chǎn)三線工廠——西北軸承總廠(以下簡稱西軸)。同年11月,周仕福接到支援三線和建設西軸的任務。“一日為兵,終身為兵,脫下軍裝,還是一個兵。轉(zhuǎn)業(yè)后我雖然在瓦軸工作,但也是東奔西跑,一套被褥就是我的家當,人到哪里,被子就到哪里,也習慣了一切行動聽指揮。”周仕;貞浀,接到參加三線建設的通知時,他的兒女年齡幼小,但他沒有絲毫猶豫,隨身帶了一個箱子,里邊裝著一床被子、一張墊被和幾件隨身衣物,挑著“家”就出發(fā)了。
11月10日,一行12人從瓦軸相聚北京,坐火車到達銀川市,在宗睦巷18號的幾間平房內(nèi)居住。“我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選址。選址是建設三線企業(yè)的首要一環(huán),我們當時看了銀川、永寧、青銅峽、賀蘭山小口子這一帶,初步選在了青銅峽,經(jīng)過兩個月的時間,我們把路、水、電‘三大樣’基本搞好,還改建了一批小平房。慢慢地,大家發(fā)現(xiàn)青銅峽風沙大,房子密封性不好,對軸承的質(zhì)量有影響,于是又向上級反映了情況。”周仕福說,經(jīng)過多方比對,他們根據(jù)“靠山、分散、隱蔽”的方針,最終把廠址選定在平羅縣崇崗鎮(zhèn)境內(nèi)賀蘭山大水溝進溝4.5公里處的一塊臺地,海拔1390米,四面環(huán)山,幾乎完全符合選址要求。
一邊抓生產(chǎn),一邊建家園,是那個年代我國很多新建工業(yè)廠區(qū)常見的現(xiàn)象。“我記得當時從崇崗鎮(zhèn)到大水溝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土路,坑坑洼洼,崎嶇不平,大家只能順著小河溝走進去。”周仕福說,1966年8月,他們進入廠區(qū)。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,大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,一邊建設住宿區(qū)域,一邊動手搭建廠房。當時山溝里有一個廢棄的羊圈,他們簡單清理后改成了女生宿舍,男同志就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,經(jīng)常有蛇和蝎子“光顧”他們的家,甚至還會跑到大家的被窩里。
雖然條件異常艱苦,但當時大家的想法簡單而堅定:國家哪里需要我們,我們就到哪里生根發(fā)芽。“大家精神頭足得很,條件再惡劣,也擋不住我們建設西軸的步伐,‘102’廠即將誕生于此。”在周仕福的回憶里滿是激情與奮斗,曾經(jīng)的艱苦都仿佛只是悠悠歲月中的調(diào)味劑。
跋山涉水
想方設法保供保需
歷史是一個宏大的命題,對于沒經(jīng)歷過的人來說,是茶余飯后最好的話題;對于經(jīng)歷過的人來說,像一個巨大的車輪,碾過了無數(shù)人的一生……
周仕福的一生,三線建設是最重要的“一章”。當時,他主要負責管理水泥、鋼材、磚瓦灰等物資。在交通條件差、物資供應緊張、機械化程度低的情況下,他們不分白天黑夜,冒著酷暑嚴寒修路建廠。
勞動的時候,他們唱著歌,喊著號子,青春的激情和豪邁讓寂靜的大水溝一下子喧鬧了起來。沒有路,他們用馬車拉土,去河里挖沙子,一寸寸鋪墊、打夯,修筑起一條瀝青路;沒有水,他們利用山里的泉水,鑿溝引流,接管筑臺,解決了山溝里飲水無望的難題。3年時間里,他們靠著人拉肩扛,在荒無人煙的山溝里,建起了一座在當時堪稱現(xiàn)代化的軸承廠。
1969年10月1日這一天讓周仕福難以忘記,更讓西軸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們永遠銘記。這一天,西軸試生產(chǎn)出的第一批產(chǎn)品9000套309軸承成功亮相,這標志著寧夏首批軸承產(chǎn)品誕生。“當時大家高興得像群孩子似的,歡呼雀躍,互相擁抱,抑制不住激動的淚水。”這一幀幀畫面,已然定格在周仕福的腦海中。
當時,周仕福除了為職工做好后勤服務工作外,還要幫助廠里裝卸貨物等分外的基建工作。在那個物資比較匱乏的年代,保障 職工生活是他的最大責任。當時寧夏的供應標準是一個人每月半斤油、一斤肉,當?shù)責o法滿足廠里人員的物資,他一年四季在外奔波,從平羅、大武口、銀川等地采購職工生活所需的蔬菜、肉類等,有時在東北、江浙一帶采購海鮮和魚類產(chǎn)品,改善和提高職工的生活。“全廠的職工和家屬吃肉吃菜全靠汽車運輸,再加上當時交通不便,采購東西、運送物資簡直是難上加難。”周仕福說,雖然廠區(qū)在大水溝,但他一年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路上,不是在采購的路上,就是在運輸?shù)耐局小?/p>
回首這幾十年的歲月,周仕福說自己的經(jīng)歷雖沒有大起大落,但有些地方還是終生難忘,最高興的事就是沒有虧待職工,全力保障了職工生活所需物資。1976年以后,周仕福先后任招待所副所長、子弟中學總務主任,1995年退休。
時光荏苒,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周仕福,生活簡單而富有情調(diào),每天早晚雷打不動看新聞,感受國家的飛速變化,經(jīng)常出去釣魚,去家附近的公園遛一圈,看看美麗風景,呼吸新鮮空氣,閑適安逸的老年生活,早已讓他把這里當成了故鄉(xiāng)。
(來源:寧夏政協(xié))